![]() |
2022生物制品審計——內審外審與GMP檢查及案例解析會(南京)
會議時間: 2022-04-22 至 2022-04-24結束 會議地點: 南京市 (22日全天報到,具體地點直接發給報名人員) 主辦單位:
|
![]() 微信掃一掃 會培動態都知曉 |
各有關單位:
生物制品工藝的復雜性、產品質量的復雜性導致GMP管理的復雜性,為了確保GMP體系的符合性,就需要提升自身的GMP審計水平,包括通過內審不斷發現問題的能力、迎檢GMP審計的能力以及對GMP監管方檢查思路和檢查方法的了解,為了提升制藥企業的GMP內審水平和GMP迎檢水平,協會聘請知名生物制品制藥企業高管和前任國家GMP檢查員/國際GMP檢查員老師專門設計了本次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六大板塊:第一章:如何提升生物制品企業GMP自檢或內審技能;第二章:如何提升生物制品企業GMP審計/檢查的迎檢技能;第三章:生物制品檢查相關法規解讀;第四章:生物制品注冊研制現場核查;第五章:生物制品注冊生產現場核查;第六章:生物制品GMP現場檢查。通過參加本次培訓,從正向與反向兩個方面即可提升GMP內審/自檢水平,又可提升應對官方GMP的檢查能力。為此,我單位定于2022年4月22日-24日在南京市舉辦“2022生物制品審計——內審外審與GMP檢查及案例解析會”。
參會對象: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GMP檢查員;制藥企業質量管理人員;制藥企業供應商現場審計人員;制藥企業GMP內審人員;接受GMP檢查的相關部門負責人(物料、設施與設備、生產、QC、驗證、計量、人力資源部等)。
課程安排:
4月23日(星期六)09:00-12:00 13:30-16:30
第一章 如何提升生物制品企業GMP自檢或內審技能
第1節:國內外GMP法規對于自檢/內審的要求
第2節:自檢/內審目的、范圍、角色與職責的確定
第3節:自檢/內審員的資質要求與培養
第4節:如何制訂自檢/內審計劃
第5節:如何制訂自檢/內審檢查表
第6節:如何組織自檢/內審避免走形式
第7節:如何進行自檢/內審總結并形成報告
第8節:如何對自檢/內審問題進行跟蹤
第二章:如何提升生物制品企業GMP審計/檢查的迎檢技能
第1節:GMP檢查的類型、范圍、檢查員的確認;
第2節:迎檢領導小組與團隊的組建;
第3節:檢查前動員、培訓、自查、演練;
第4節:如何進行檢查前準備(接待安排、審計前溝通、文件準備、細節要求、現場要求、記錄要求)
第5節:如何做好首次會議的匯報(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6節:現場審計過程中的風險把控策略;
第7節:現場審計交流與回答問題的技巧;
第8節:如何做好審計回復報告;
互動答疑
4月24日(星期日)9:00-12:00 13:30-16:30
第三章:生物制品檢查相關法規解讀
第1節:GMP及生物制品附錄中的檢查重點內容和方法;
第2節:三部藥典在生物制品檢查中的重點應用;
第3節:相關指導原則在生物制品檢查中的重點應用;
第4節:注冊資料一致性及數據完整性要求;
第四章:生物制品注冊研制現場核查
第1節:藥品注冊核查工作程序重點解析;
第2節:注冊研制現場核查要點解析;
第3節:研制現場核查結果判定原則;
第五章:生物制品注冊生產現場核查
第1節:藥品注冊生產核查工作流程;
第2節:注冊生產現場核查要點解析;
第3節:生產現場核查結果判定原則
第六章:生物制品GMP現場檢查
第1節:疫苗類藥品現場檢查重點;
第2節:抗體類藥品現場檢查重點;
第3節:血液制品類藥品現場檢查重點;
第4節:細胞治療基因治療類現場檢查重點
第5節:共線生產現場檢查重點;
第6節:生物制品GMP現場檢查常見問題解析
互動答疑
劉老師:生物學學士,生物工程學碩士,MBA,高級注冊質量管理工程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終身會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級研修學院客座培訓講師。擁有20年質量管理的工作經驗,歷任多家制藥企業質量保證部經理、生物制藥質量總監、質量負責人等職,具有豐富的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及運行經驗,精通GMP管理體系。
武老師:生物工程學碩士,MBA,曾任國家GMP檢查員、國際GMP檢查員,具有多年的生物制品企業GMP檢查經驗,多次擔任現場檢查組長。
會議說明:
1、理論講解,實例分析,專題講授,互動答疑.
2、完成全部培訓課程者由協會頒發培訓證書
3、企業需要GMP內訓和指導,請與會務組聯系
會務費:2800元/人;(會務費包括:培訓、贈送審計模板、資料、茶歇等)。食宿統一安排,費用自理
聯 系 人: 高老師
電 話:15376602038(微信同號)
座 機:0535-2122191
郵 箱:ctc@foodmate.net
Q Q :3416988473
①食品伙伴網將行業會議培訓信息展示于本平臺,僅供您搜索。由于會議/培訓的不確定性,有關報名等詳細情況請自行聯系組織方或主辦方進行核實。
②會議與培訓等相關活動的最終解釋權完全歸其培訓機構或主辦方所有。
活動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