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發現,盡快處理。 每天應對每只兔檢查一至二次,發現疾病隨即處理。耽誤時間,就會喪失治療的機會,因此,兔發病后治療得越早越好。
初步判斷,盡快用藥。除了能作出明確判斷外,如疥螨、脫毛癬、乳房炎等可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而對于腹瀉、發熱、食欲差等病因不確定的病兔,應首先給予一定的藥物治療。
對于腹瀉病,可給予口服或注射抗菌藥物,特別是幼兔拉稀發病較多,一般及早給予抗菌藥配合其它藥物能有較高的治愈率,而對于魏氏梭菌下痢及其它非細菌性下痢則另當別論。
若病兔不下痢,僅見食欲不振或廢食,應主要考慮肺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肌肉注射抗菌藥物,效果較顯著,一般一天用藥 2次,連續用藥 3~5天。
對于傳染性較強的病,如螨病、脫毛癬等,若不是新引進兔,在原兔群中發現個別病例癥狀明顯,表明全群已被感染,應全群用藥,控制流行,可減少發病率。
發病死兔應作病理剖檢。 兔在死后應立即作剖檢。檢查病變主要在胸腔還是在腹腔。肺、肝、腎、腸道等主要部位有哪些病理變化,據此作出初步判斷。這樣做便于積累知識和經驗,對于長期從事養兔業的人來說十分重要。如遇兔群死亡率突然增高,作病理剖檢能及時作出診斷,對指導疾病的防治顯得更為重要。
及時淘汰病殘兔。一些失去治療價值及經濟價值的兔應及時淘汰。如嚴重的鼻炎兔、反復下痢的兔、僵兔、畸形兔以及失去繁殖能力的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