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热无码免费a片免费下载,老熟女草BX×,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微生物學名詞庫 » 正文

類病毒(viroid)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5-11-19
    能侵染某些高等植物的非細胞形態病原體。作用類似病毒,但沒有蛋白質外殼,是一類較小的核糖核酸(RNA)分子。1971年首先在患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的病薯中發現。這種病原體對RNA酶極為敏感而不被蛋白酶或脫氧核糖核酸(DNA)酶破壞,分子量約為120千道爾頓。對它研究較多的第納(Theoder Diener)把這類感染因子叫做類病毒,以和病毒區別。在電子顯微鏡下把變性的馬鈴薯紡錘塊莖病類病毒(PSTV)和雙鏈DNA相比較,推測它是單鏈環形RNA分子。后來經過序列測定證實,PSTV是自身堿基序列高度互補的環狀RNA,含359個核苷酸,其最可能的二級結構是由許多短雙鏈區和短不配對區交替排列形成的,可構成天然類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所顯示的棒狀結構。20世紀70年代還發現一些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植物病害是類病毒引起的,如椰子死亡病類病毒曾殺死菲律賓島上約3000萬株椰子樹。目前已發現近20種類病毒,其中有10幾種已測定了一級結構。它們都是高度自身互補的單鏈閉環RNA。此外,

  絕大多數類病毒有共同的結構特征,它們的棒狀結構中心有一個高度保守的區域。包括PSTV在內的幾種類病毒沒有翻譯起始密碼子和mRNA的其他調控序列,現認為,類病毒不能編碼蛋白質。對類病毒的復制、致病機制和起源還不清楚。

某些引起巨大經濟損失的類病毒

 

 
  • 下一篇:暫無
  • 上一篇:暫無
[ 網刊訂閱 ]  [ 食品專題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017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