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是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
央視“3·15”晚會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平臺之一,從2014年到2024年,十年間曝光了多起食品行業的熱點事件。
食品伙伴網對近十年曝光的幾起典型事件進行總結與分析,發現這些事件的風險主要集中在非法添加、生產經營環境衛生問題、摻假摻雜、虛假宣傳、篡改或超過保質期等方面,而這些風險貫穿食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的采購到最終產品的宣傳推廣,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
事件概述
保質期問題在食品安全領域尤為突出,近年來多起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例如,2020年某餐飲企業被曝隨意更改面包標簽、銷售過期食品等問題;2014年,杭州某貿易公司因銷售過期食品原料而引發軒然大波,該公司將過期面粉、蛋奶油、巧克力等食品原料通過篡改保質期的方式重新包裝后供應給多家烘焙企業;同年,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篡改保質期的行為也導致大量問題奶粉流入市場。
2024年的槽頭肉事件,將公眾對于預制菜安全性的擔憂推向了高潮。不少商戶向記者透露,用處理不干凈的劣質槽頭肉替代五花肉做梅菜扣肉預制菜,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同年5月,晚會曝光的三家公司被罰1287萬的話題更是登上微博熱搜,此外這三家公司還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此次事件的曝光及處罰力度,再次凸顯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
據食品伙伴網統計發現,在許多事件中,涉事方還同時存在多種違法行為,這也反映了食品安全監管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2018年,農村市場山寨飲料泛濫的現象被曝光,不僅凸顯了山寨食品的猖獗,也涉及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這些飲料不僅外觀模仿名牌產品,而且原料中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例如,“核桃花生露”中幾乎沒有核桃和花生,1罐核桃香精+兩噸純凈水+穩定劑、安賽蜜、阿斯巴甜、山梨酸鉀、甜蜜素等各種添加劑=8000瓶“核桃花生”。
2019年曝光的“危險的辣條”,該事件不僅曝光了生產小作坊的衛生亂象和加工流程不規范的問題,涉事企業還被曝出存在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行為。辣條生產環境骯臟不堪,添加劑種類繁多,包括單雙甘油酯脂肪酸、三氯蔗糖等,嚴重違反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2022年木薯粉條事件,涉事企業不僅生產環境臟亂差,還存在用木薯冒充紅薯的摻假行為。木薯淀粉成本低廉,但其營養價值遠低于紅薯淀粉,且未經處理的木薯可能存在毒性。此事件不僅欺騙消費者,還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
2023年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中,湖南岳陽多家醬菜生產企業被揭露存在收購“土坑酸菜”、生產環境惡劣、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多重問題。2023年香精勾兌泰國香米案例,更是引發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涉事企業在其生產的香米中違規添加香精和色素來增加其口感和色澤,并虛假宣傳稱其產品為正宗泰國香米,而且有企業被曝無證生產。其中一涉事企業更是被罰款555萬元,同時被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法定代表人被禁業5年。
事件分析
盡管相關部門加大了對食品行業的監管力度,但食品安全問題仍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是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部分食品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食品安全,存在僥幸心理,未能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導致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出現漏洞。
建議企業在落實主體責任的過程中,做好全鏈條各個環節的風險識別并針對各個環節制定落地的管控措施;做好過程監督管理,從而確保食品生產經營全鏈條合規,規避過程違規風險。
二是過程監管仍是監管薄弱環節。
食品行業產業鏈長、涉及環節多,監管難度較大。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存在監管力量不足、技術手段落后、信息共享不暢等問題,難以做到食品領域的全覆蓋式監管。
對于監管部門,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和過程監管,不僅是成品的抽檢,對于生產過程和運輸貯存過程建立監管機制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是消費者維權能力稍有不足。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逐漸提升,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然而,部分消費者在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仍存在維權渠道不暢、法律知識不足等問題,導致其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提升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和維權能力,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
小結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多個方面且日益復雜,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消費模式的變化,食品安全問題將更加多元化和隱蔽化。因此,各方需共同努力構建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社會共治格局,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