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晚會曝光的“保水蝦仁”事件,揭示了水產制品行業中磷酸鹽超標、虛假標注、增重牟利等亂象,引發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企業倫理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深刻反思。
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分析:
一、行業亂象的核心問題
1.違規添加保水劑與增重手段
部分企業通過超量添加復合磷酸鹽(保水劑)和包冰衣的方式“雙重增重”。
例如:
“磷酸鹽超標”:國家規定冷凍蝦仁中磷酸鹽最大使用量為千分之五(5g/kg),但某企業添加量高達千分之三十(30g/kg),導致磷酸鹽含量超標。
“冰衣增重”:包冰率最高達70%,導致消費者購買的一斤凍蝦仁解凍后僅剩三兩,實際蝦仁占比僅30%。
2.虛假標注與信息不透明
多數涉事企業在產品外包裝上僅標注“蝦仁和水”,刻意隱瞞保水劑的使用。部分企業辯稱“生鮮產品無需詳細標注”,直接違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對食品添加劑標識的要求。
3.企業雙重標準與行業潛規則
企業員工自曝“保水蝦仁自己不吃”,并稱沿海地區更傾向消費新鮮海蝦,反映出行業內部對加工產品的信任缺失。
二、健康風險與社會危害
1.過量磷酸鹽的健康威脅
長期攝入超標磷酸鹽可能導致鈣磷代謝失衡、缺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甚至影響兒童骨骼發育。
2.消費者權益受損
通過增重手段,消費者實際支付的蝦仁價格遠高于實際價值,構成變相欺詐。例如,標稱“零添加”的電商產品實際存在保水劑使用,誤導消費者選擇。
3. 行業生態的惡性循環
低價競爭促使企業通過非法增重降低成本,擠壓合規企業生存空間,最終劣幣驅逐良幣。
三、監管與產業鏈的深層漏洞
1.標準執行與監管不足
盡管國家明確規定了磷酸鹽添加限量(GB2760-2024),但部分企業通過“定制化生產”規避檢查。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的抽檢數據顯示,水產制品不合格率1.26%,但問題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污染,磷酸鹽超標未被列為重點。
2.產業鏈上下游共謀
從原料加工到電商銷售,部分企業形成灰色利益鏈。例如,某企業為電商平臺供貨時,生產環境臟亂且無衛生防護,卻未受到平臺審核制約。
3.國際案例的警示
類似問題并非首次出現。2020年福州口岸曾檢出歐洲進口凍魚磷酸鹽超標,但國內企業未引以為戒,反而加劇違規操作。
四、解決路徑與反思
1.強化全鏈條監管
“生產端”:推行“透明工廠”制度,要求企業實時公開添加劑使用數據,并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突擊抽檢。
“銷售端”:電商平臺需建立產品追溯機制,對虛假宣傳和未標注添加劑的行為實施“一票否決”。
2.提升企業自身的品質意識
通過培訓學習提高食品企業主的食品安全意識,明確食品安全紅線;
通過自查降低企業經驗風險,提升食品質量。
3.消費者教育與維權支持
普及選購技巧:如觀察冰衣厚度、查看中英文標簽、要求商家出示檢驗證明等。
建立便捷的舉報通道,鼓勵消費者通過“舉報機制”等平臺一鍵報料,形成社會共治。
五、結語
“保水蝦仁”事件不僅暴露了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更折射出企業道德缺失與監管體系的薄弱環節。唯有通過法律震懾、技術賦能和公眾監督的多維聯動,才能重建消費者對加工食品的信任,推動行業走向透明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