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因素這種促使某一特定風險事故發生或者增加其發生的可能性和擴大其損失程度的原因或條件,其出現的原因不外乎于:
1、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溝通問題
2、企業之間爭奪利潤
3、系統本身構造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供應鏈環境風險分析
供應鏈環境風險主要指由供應鏈經營的外部環境因素所產生的風險,這些外部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國際、國內經濟政策、法律等因素。
供應鏈風險形成的環境因素不僅包括一般企業風險形成的諸多環境因素,還包括供應鏈風險形成的特殊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作用于供應鏈中各個節點企業經營活動、節點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資金運動,是引發供應鏈風險的直接原因之一。
2、國內外經濟環境。
國際經濟環境是指國際政治格局、金融次序和產業鏈結構等發生變化給供應鏈特別是跨國型的供應鏈帶來的風險。
國內經濟環境是指如經濟體制、行業政策、經濟政策、經濟周期、競爭、通貨膨脹、市場季節性的調整和變動給供應鏈帶來的風險。
3、法律環境。
供應鏈面臨的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會誘發供應鏈經營風險。
二、供應鏈內部風險分析
供應鏈內部風險是指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這一整體網鏈內部以及該網鏈中各個環節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內部風險由包括經營決策風險、管理控制風險、物流運作風險等,而每一個子風險組下又有一系列的具體風險。
經營決策風險即經營決策層風險,是供應鏈最高層次風險,主要是由于供應鏈經營管理的決策而產生的風險,包括:市場預測風險、經營及產品生產決策風險。
管理控制風險即管理控制層風險,是供應鏈的中間層次風險,主要是由于供應鏈節點之間選擇、計劃和文化差異而產生的風險,一般包括:采購過程中供應商選擇風險、銷售過程中分銷商選擇風險、銷售過程中的銷售商選擇風險、制造企業生產過程中管理控制風險、生產過程中的組織風險和企業文化差異產生的風險。
供應鏈管理要求核心企業能夠與上、下游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物流運作上表現是供應鏈各成員之間實現信息共享、存貨統一管理、聯合計劃。
但在實際運行中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導致在原料供應、原料運輸、原料緩存、生產過程、產品緩存和產品銷售等過程中可能出現“合作”失誤,這些“合作”失誤都可能導致供應鏈物流不暢通而產生風險.
三、供應鏈整體風險分析
供應鏈整體風險是指影響供應鏈整體運行的風險,主要由追逐盈利目標風險、供應鏈契約風險、信息處理風險和資金運行風險等構成.
利潤是供應鏈各環節能夠凝聚在一起的驅動力,在供應鏈的整合中,利益的協調要優先于信息的透明。
在控制和整合供應鏈資源時,總能找到新利潤增長點的環節往往能夠成為“鏈主”.供應鏈各環節都希望成為供應鏈上的“鏈主”企業,在上下游產業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控制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速度。
在那些還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共贏”機制的供應鏈中,“鏈主"似乎意味著可以更多地占用供應鏈中的資源,甚至可以占用、擠壓乃至“盤剝”上下游資源。
在供應鏈中當某一環節“獨贏”到一定的時候,必然導致該供應鏈中某一個或某些“鏈節點”斷裂,出現整個供應鏈崩潰的風險。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營環境的競爭加劇,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
隨著供應鏈層數的增加,供應鏈的成員企業越來越多,供應鏈的結構日趨復雜,而供應鏈的復雜性導致供應鏈的風險。
要實現供應鏈高效安全地運作,就必須針對供應鏈內外潛在風險而實施恰當的戰略和行動來減少或化解風險。
如何更好的認識風險因素和實施供應鏈風險管理,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對這個問題在現有研究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探討。本文全面分析了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并識別歸類供應鏈的風險的各種因素。